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走进宝应宝应名人
   
走进宝应
历史沿革
城市变迁
名胜古迹
风味特产
风土人情
地名探源
宝应名人
 
 
宝应名人
 
史海先贤
发布时间:2011-8-20 收藏本文

史海先贤

“建安七子”之陈琳

陈琳(?~217年),字孔璋,汉广陵射阳人,“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始为何进主簿,后从袁绍,再归曹操。曾为袁绍作《檄豫州文》,酷诋曹操。曹操说:“卿昔为(袁)本初移书,但可罪状曹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祖父耶!”陈琳叩谢说:“矢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爱其才而不咎既往,委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其军政奏章、檄文多出自他的笔下。一次,曹操头风病突然发作,卧读陈琳所草檄文,欣然而起说:“此愈我病。”乃提升陈琳为门下督。陈琳在邺下(今河北临漳县)长期从事文学活动,创造性地学习汉乐府民歌,大胆开拓,推陈出新,与建安时期其他文学家、诗人一起为五言体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对魏晋六朝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陈琳在《饮马长城窟行》一诗中,揭露封建徭役制度的残酷,对饱经苦难的劳动人民寄予无限同情,深沉真挚,千古传诵。陈琳原著《陈孔璋集》十卷,惜早散佚,明人辑有《陈记室集》。陈琳逝世后,归葬射阳。其墓和墓碑至清初尚存,清道光后,方湮没于榛莽之中。

“中书舍人”乔可聘

   乔可聘(1589~1675年)字君徵,号圣任,宝应县城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明崇祯初年,吏部左侍郎张捷力荐吕纯如为尚书,明思宗因吕纯如附逆在案,没有批准。给事中吕黄钟又荐举张捷充任尚书。乔可聘直言上疏,认为外间盛传阉党余孽正施展名种伎俩,妄图东山再起,张捷、吕纯如、吕黄钟朋比为奸,阳消阴长,必须严厉制裁,否则贻患无穷。奏疏上呈后,乔可聘声望大振。明崇祯四年(1631年)夏,朝廷有人主张凿开高堰三闸以宣泄洪水,置里下河地区于不顾。乔可聘与大理寺丞吴牲等人竭力反对,淮扬6州县才得以保全。乔可聘巡按浙江时,一次出巡金华,船在途中受阻,兰溪县令盛王赞代作纤夫,手持纤板立雨水中,大声说:“村民方事农作,县令请以身代役。”乔可聘深为感动,乘肩舆冒雨离开,并立即向朝廷荐举盛王赞。侍郎蔡奕琛因发人私书被指控,交乔可聘查核上报。礼部侍郎钱谦益、陈乾阳等人力主从重定罪,然乔可聘虽不齿于蔡奕琛的为人,但最终还是作了适当处置。明政权危在旦夕,而明思宗又刚愎自用,无所作为,乔可聘便毅然决定弃官还家。于乡邑修筑柘溪草堂,著书其中,终年87岁。著述有《读书札记》、《自警编》及《训子》诸书。

“翰林院编修”乔莱

  乔莱(1642~1694年),字子静,号石林,乔可聘之子,幼年聪颖好学。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十一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八年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以一等录取,改授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并充任《实录》纂修,将满文译成汉文。他的译文简练晓畅,曲尽原意,清圣祖玄烨深为赞赏,亲命乔莱任日讲官,负责宫廷起居记载,后升任翰林院侍讲,转侍读。乔莱在京都供职时,淮扬累罹水患,一些王公大臣建议疏浚入海口以根治水患,玄烨亦派人实地考察,得出相同的结论。河务大臣希望派自己去督工,不料玄烨委派安徽按察使于成龙去执行。河务大臣失望之余,“奏请筑堤束水使高,自高邮历兴化、白驹场入海”。企图取代原议。乔莱力排新议,指出筑堤束水必给里下河地区带来后患,并以死相争。上疏《束水往海四不可议》,得到诸同僚的支持和赞扬。大司农科尔坤执其手说:“公言是。公本土人,见之真,言之确,我等何从知之。”河臣的动议虽被否决,但乔莱却因此触犯了中枢权贵,被中伤罢免。他返回故乡,修筑纵棹园,读《易》著书其中。他虽息影官场,但“桑梓利病,如筑子婴堤,启闭涵洞,募派夫役等事,尤侃侃言之,乡里多蒙其利”。然而一些权奸却诬陷他“居乡不法”。康熙三十三年春,突然奉召入京,邑人担忧,乔莱却坦然处之,住宣武门西,依旧读《易》著书,未逾半载即染病去世,终年53岁。乔莱文章古雅,亦工词曲。著有《乔氏易俟》、《南归集》、《西蒙丛话》、《石林赋草》,纂修康熙《宝应县志》等。

“双试”第一王式丹

王式丹(1645~1718年),字方若,号楼村,宝应人。王式丹少负盛名,年二十八始补弟子员,选拔入国子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会试、殿试均获第一。清帝玄烨在览阅会元卷后,备加褒奖地说:“以此作状头,天下人当服否。”授修撰职,参与纂修《皇舆图表》、《佩文韵府》、《朱子全书》、《渊鉴类函》、《明史》、《大清一统志》及分校《二十一史》等书。嗣后,监察御史王令仪上疏弹劾王式丹座师陈公,以致罢官。晚年寓居邗上,同科赵晋以科场案被收监,王式丹亦涉嫌入狱。待事实澄清后二年,他即怀着郁愤的心情,悄然离开人世。查悔余收辑其诗作,汇为《楼村集》,著有《四书直音》等。

数学家张肱

张肱(生卒年月不详),字佐周,号良亭,宝应人。清乾隆年间,肱尚年少,即补顺天廪生,后仍以天文生补官博士,历五官司书、夏官正,管天文历法,垂40年,升户部主事。肱在钦天监时,对历算诸书悉心考稽,穷极幽渺。时总理钦天监事者为尚书张照、侍郎何国宗,两人皆敏核非常,对他人缮稿必再三复算始发,而对肱所撰文稿确信无误,从不复审。肱和数学家陈际新同是清代著名数学家明安图的学生。明安图曾任钦天监监正。当时有欧洲人来我国,介绍求圆周率等3个公式而没有证明。他花费半生心血,刻苦钻研,终于获得证明,并发明6个公式,著《割圆密率捷法》,书未成去世。张肱、陈际新与明安图的儿子明新合作,续成明安图《割圆密率捷法》,共4卷。据《扬州史志》(总第15期)记载,在我国古代割圆术中,从数学家刘徽开始,对直曲关系转化的认识表现在用圆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周,从而得出圆周率或圆周长这种逼近的思想方法,这在我国沿用了1000多年。张肱等人对此明确指出,弓形中的弧形是曲线,弦是直线,它们虽然有区别而不能等同,但仍可以转化。如把某段弧与弦统一起来,从而得出彼此相求的关系。这种认识超出了圆的接正多边形的范围,也超出了仅仅是求圆周长的范围,开始讨论任意长度的弦和它对应弧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对直曲关系的辩证认识,为解决展开三角函数的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维途径,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学大师”刘宝楠

   刘宝楠(1791~1855年),字楚桢,号念楼,宝应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优贡生,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进士,历任文安、元氏、三河、宝坻等县知县。刘宝楠5岁即孤,由母亲乔氏教育而成。幼从家学,受业于叔父刘台拱。早年曾在扬州、仪征教书,主讲广陵书院,与刘文淇、梅植之、汪喜孙等人交往甚密,是“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支伟成在其《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中誉刘台拱、刘宝楠、刘恭冕为“宝应刘氏三世”。刘宝楠任文安知县时,勤于听讼,审清积案1400余件,并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修筑了防水大堤,堵塞了演马庄决口,以消除水患。就任元氏县令时,蝗蝻滋生,他亲捐俸禄,组织人力扑灭。在三河县令任中,东三省官军过境,他拨款雇车辆运送辎重给养,使百姓免受骚扰。著作有《论语正义》、《释谷》、《殉扬录》、《宝应图经》、《韫山楼诗集》、《文安堤工录》、《宝应诗事》、《汉石例》、《宝应文征》等20余种,他还手辑刊行五世祖刘继善《关集》、七世祖刘心学《四朝大政录》、父刘履徇《秋槎杂记》和诗集,以及先德同宗诗文《清芬集》等。其中《论语正义》不仅弥补了宋人邢疏解《论语》的疏陋不足之处,且多所阐发,成为研究《论语》的指南。《文安堤工录》是刘宝楠多年从事治水实践的经验总结。《宝应图经》记载了宝应地理环境的民生利病,以及历代名人事迹等,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刘宝楠次子刘恭冕为其父刘宝楠续撰《论语正义》第十八至二十四卷,并先后编修沔阳、潜江、黄冈、应山等州、县志以及《湖北通志》。其中《沔阳州沿革考》考据尤为精博。

爱国慈善家陈式周

陈式周(1882~1954年),笔名存悔,宝应县城人,祖籍淮阴。青少年时代,发愤读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用笔名存悔编写出版《比登临楼笔记》一书,寄托一腔爱国之情。次年春,其表弟周恩来时年9岁,因生母万氏病逝,遂来宝应寄居陈式周家。他俩虽年龄悬殊,但相亲至爱。民国2年(1913年),陈式周在上海任《申报》编辑,当时周恩来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通过陈式周经常在沪发表文章。民国9年周恩来赴欧洲留学前夕,于上海与陈式周辞行,陈赠送了路费。周恩来到达法国后,即来信向他征询留英还是留法?陈复信认为,留法费用较英为廉,可学之革命经验亦较英为多。为此周恩来遂于民国10年初函复陈式周,决定留法(参见1921年2月23日周恩来致陈式周函)。抗日战争开始后,陈式周回到宝应从事慈善事业。他不顾年事已高,多次奔赴上海等地,筹集资金,创建宝应育婴堂、贞节堂,收养孤儿寡母。1954年1月陈式周于北京病逝,终年72岁。

著名教授毛启爽

   毛启爽(1907~1966年),原名起 ,宝应县城人,民国18年(1929年)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电机专业。民国20年回国后,先后在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任教授。上海解放后,毛启爽先后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用局计划室副主任、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兼辅导处处长、综合计划处处长,兼上海科大无线电系教授,并担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员、上海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编译委员会主任委员。还先后当选为上海市第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毛启爽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译编《电工学》,撰写科普读物多册,参加《辞海》编辑委员会,主编电工部分。曾与诸同仁一起,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文化大革命”中,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极左路线迫害下,毛启爽横遭政治陷害和人身侮辱,于1966年9月4日含冤去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上海科技大学于1979年6月23日在龙华革命烈士公墓举行毛启爽骨灰安放仪式,予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爱国教授王家骧

王家骧(1898~1975年),又名伯龙,宝应县城人。自幼聪颖好学,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先后就读于宝应县立高等小学堂、南京市江宁中学、扬州美翰中学、圣约翰大学。民国10年(1921年)秋考入南洋兄弟公司,后被该公司保送到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2年,毕业后被留在南洋兄弟公司美国纽约分公司任职。民国14年回国,在南京河海工科大学任教授。民国17年春,经同学宋子良介绍,于国民政府工商部(后改为实业部)任职,受到该部部长孔祥熙的器重,先后任科员、科长、秘书等职。民国19年,经孔祥熙引荐,至蒋介石、宋美龄处供职。蒋介石委派他到浙江奉化创办武岭学校(蒋氏子弟学校),并被任命为校长。后来蒋介石自兼校长,王任教务主任。民国21年蒋介石兼国防部参谋总长,委任王为参谋本部上校秘书。民国22年航空委员会成立,蒋介石兼委员长,委任王为第五处处长,专管财务和补给等事项。不久,又被委任为航空委员会之购料委员会副主任,管特别经费。民国27年航空委员会改组,王辞去该委员会一切职务,任财政部特务秘书、中信局秘书。民国34年2月,王就任中国航空公司主任秘书,一度任代总经理。民国36年,王受命出国参加国际民航会议,同时考察一些民航公司和飞机制造厂。次年回国。民国38年,王保留大量黄金和部分民航公司财产,坚持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上海解放后,王将保留的资产全部上交人民政府。事后,王分别于华东军区航空处、军委民航局上海办事处、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军委民航局计划处及计划研究室等单位学习和工作。1975年病逝。

首任县长周

(1916~1985年),扬州市人。无锡师范毕业,曾于江都谢家桥小学任教。民国26年(1937年)11月参加革命,次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皖东北特支书记,皖东北游击司令部政治部组织部长,扬泰地区中共苏北特派员组织委员,苏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两淮盐务管理局局长,苏北行署民政处观察员,苏北二专署秘书,湖东行署主任,苏中二分区文教处副处长,兴化县副县长,宝应县县长,中共宝应县委书记,扬州市委书记,扬州地委宣传部长,南京市委文教部长、宣传部长,江苏省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社联第一届理事会常委、理事,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红楼梦》学会、中国《三国演义》研究会、南京太平天国研究会顾问等职。周学识渊博,在革命战争中还为党报撰写大量稿件,创作话剧《大义灭亲》等。建国后,对太平天国历史和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研究亦颇有建树。1985年12月27日因病逝世于南京。

革命英烈

陈处泰 

   陈处泰(1910~1937年),又名惘子、望之、开泰、处慈、舒迟、成,宝应县城人。民国17年(1928年)于安徽大学读书,和王金林、刘丹等人秘密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年11月,安徽爆发学潮。安大秘密党支部委派陈处泰等学生参加省立第一女中召开的“恳亲会”,遭到武装警察的鸣枪弹压。安庆市大中学生联合罢课,游行请愿,结果陈处泰等11人被开除和通辑。次年底,陈处泰进入上海法政学院读书,不日参加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与陶白一起在沪东搞工人运动。“一·二八”事变后,陈处泰设法筹集资金,开办春申书店,出版《国际关系之现状》、《经济学大意》等书籍;开办公道印刷厂,承印《红旗》等秘密刊物。不久,书店和印刷厂均被强令封闭。民国22年陈处泰于沪东定海桥被捕,咬定自己名叫“李昌贵”,是“农民”来上海谋生的,终于在数月后获释。民国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担任“社联”联络员。翌年2月任“社联”党团书记,并任上海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简称文总)书记。不久,陈处泰等人提出解散“文总”,建立广泛性群众团体,以迎接抗日高潮的建议,促使上海成立各界救国会等群众性抗日组织。民国24年11月1日,陈处泰于上海新亚酒楼再次被捕。当国民党得知他是共产党要员时,对他多次进行严刑逼供,要他交出组织情况。他两腿被折断,仍坚贞不屈,誓死严守党的机密。民国26年被秘密杀害于南京。1980年冬,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为悼念陈处泰烈士题词:“为革命而生,英名永在!为革命而死,浩气长存!”

程宝丰

程宝丰(1919~1943年),宝应秦河乡(现子婴河乡)农民。民国30年(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秦河乡民兵队长。秦河乡靠近王营、界首日伪据点,常遭蹂躏。程宝丰带领民兵群众,经常破坏临界公路桥梁,割断电话线,袭击往来于公路的小股日伪军。在新四军攻打王营据点中,程宝丰带领民兵参战,缴获武器弹药。民国32年春夏之间,程宝丰还配合农抗会动员地主献粮度荒,开展减租减息工作。是年10月10日拂晓,日伪军两个连窜进民兵驻地刁圩,情况危急。程宝丰在掩护民兵转移中,把日伪军引向自己,从而保证了他人的安全。程宝丰被俘后,日军一边以金钱利诱,一边进行严刑逼供,但都未能从他身上打开缺口。被捕的第三天,即在王营西首遇害。民国33年,汜水区委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号召全区民兵群众学习程宝丰烈士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同年宝应县委、苏中一分区司令部追认他为宝应民兵战斗英雄。

闵鉴青

闵鉴青(1922~1947年),原名宽楼,宝应石桥乡龙河村人,长工。民国32年(1943年)始任龙河乡(范水镇石桥)东北村村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改任龙河乡党支部书记、乡长。民国34年6月以后,历任官庄区委组织科长、陶林区委副书记、书记。次年,他带领区乡干部发动群众,出色地完成土地改革任务。同年10月,国民党军占领宝应县城以及鲁垛、陶林等地,他奉命带领区队坚持原地斗争。一次他与蒋太昌等3人,与近百名国民党军遭遇,他们奔上姜家庄,一边打抢,一边大喊:“捉活的,缴枪不杀。”国民党军以为中了埋伏,遂丢弃所抢财物,仓皇逃窜。事后县委将姜家庄战斗作为“胆大取胜,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教育武装工作人员。民国36年2月,国民党军两个营和200多名还乡团、自卫队进驻大、小官庄,严密封锁水陆要道,妄图将陶林区队一网打尽。他带领区队巧妙地跳出封锁圈,使国民党军以失败告终。民国36年3月15日,陶林区委在祖全乡小胥庄开会,会后部分干部转移到南林子。翌日凌晨,突然遭到近百名还乡团包围。闵鉴青在突围中中弹牺牲。华英超、苏律负伤被俘,当晚在大瓦甸紫竹庵遭严刑逼供,2人坚贞不屈,终被杀害。不日,苏中二地委决定,将陶林、刘堡、官庄三区并为大区,命名鉴青区,将闵鉴青牺牲所在乡命名鉴青乡,苏律牺牲所在乡命名苏律乡。

袁舜生

袁舜生(1920~1947年),原名其端,又名舜森,宝应郭桥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年少时,曾去扬中、淮南等地读书,民国30年(194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东台、兴化、溱潼、宝应、高邮等地任区长、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副县长等职。袁舜生果敢泼辣,无论环境如何艰险,他总能依靠群众,克服困难,打开局面。因此一直是苏中二分区的优秀干部。民国32年动员母亲交出田契,放弃剥削。民国35年初任宝应县副县长,在城区组织群众锄奸反霸。次年春,调高邮工作,在黄邳区带领基层干部,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同年7月14日,带领部分地方武装隐蔽在兴化县草堰镇草荡中,遭到国民党军的突然袭击。在撤退至草堰河时,不幸落水淹死。不久,草堰镇改名舜生乡,草堰河改名舜生河。

胡寿林

   胡寿林(1909~1947年),宝应韦镇乡人,佃农。民国31年(1942年)参加革命,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安定乡乡长、汜水区区委组织干事、副科长、区长等职。民国35年10月,国民党军占领宝应,胡寿林任子婴区区长,奉命坚持原地斗争。他经常深入群众开展宣传工作。群众说,“有胡区长在,我们就不怕。”在游击穿插的日子里,他率领区队巧妙地与国民党还乡团周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屡次以少胜多。有一次,驻汜水国民党军扫荡南湾,抓走十几名群众,抢走几吨粮食和十数头毛驴。胡寿林闻讯后率队分3路星夜追击,终于在中途救出被抓群众,夺回被抢粮食和毛驴。是年冬,还乡团抓走他的妻儿,逼他订立“互不侵犯条约”。胡寿林说:“头可断,志不屈,要横着的胡寿林可以,要竖着的胡寿林做梦!”民国36年3月9日,胡寿林在新沟乡港河村执行任务,被还乡团包围。他隐蔽在1户群众家里,还乡团在屋外声嘶力竭地叫喊,要他投降,胡寿林置之不理。还乡团把一些村民抓来进行威胁说,胡寿林若不出来,就烧杀全村。在还乡团声嘶力竭的叫嚣中,胡寿林手握驳壳枪突然冲出大门,一边打枪,一边迅跑。在乱枪中腹部中弹,接着头部又被击中。胡寿林牺牲后,中共宝应县委、县政府在射阳召开追悼大会,同时把新沟乡西部划出,命名寿林乡。

范日升

   范日升(1917~1948年)原名玉高,宝应子婴河乡人,中共党员。民国31年(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担任乡、区农抗会长、区游击连长、县团警卫连长等职。民国32年春任区农抗会长期间,在与汜水伪军的一次夺粮战斗中,腹部受伤,尚未痊愈即归队。是年秋,先后到宝应安宜师范军事队、苏中一分区教导队学习军事理论,提高实战指挥能力。民国35年初,任宝应县团警卫连连长。次年3月改任汜水区长兼区大队长。他战斗机动灵活,常伺机打击国民党还乡团自卫队。是年7月9日,国民党汜水自卫队下乡扫荡,在杨天庄河中洗澡,范日升带领区队猛扑上去,活捉自卫队11人,缴机枪1挺,步枪12支,子弹1箱,受到军分区表彰。民国37年6月,范日升调任高邮县团作战参谋,临行前,于7月3日获悉自卫队抓走郭庄50多名群众,抢去粮食若干,他当即带领区队进行追击,当场击毙自卫队4人,活捉4人。群众被救出虎口,粮食也全部夺回。是时区队另一个排被国民党军紧紧咬住,形势危急。范日升又迅即前往增援。他跃上高坡,用机枪向国民党军猛烈扫射,掩护战友脱险,自己却中弹牺牲。后郭庄改名为日升村。

成贻宾

成贻宾(1927~1949年),宝应汜水镇人。少年就读于省立如皋师范附小、扬州实小,民国35年(1946年)中学毕业,翌年考入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在中央大学,成贻宾如饥似渴地学习基础理论,悉心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准备为发展祖国电力工业效力。当他从中外杂志上看到美国有人提出开发长江水利电力资源“YVA工程计划”设想后,对同学说:“美国有YVA工程,我国将来也会有YVA工程的。”并写出颇有见地的论文。课余,成贻宾还积极参加系内社会活动,与校内中共秘密工作者接触,阅读进步书刊,认清国家衰弱、社会黑暗的根源,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投身到学生运动中去。民国38年4月1日“南京惨案”中,成贻宾担任街头宣传。他慷慨陈词,不断高呼口号。是日下午,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学生在大中桥遭军警围攻毒打,成贻宾和同学一起到总统府请愿,要求国民党当局制止暴行,严惩凶手,释放无辜被捕学生。5时许,请愿学生再次遭到大批军警的毒打。成贻宾头部、腰部遭受重伤,脾脏破裂,满身血污,被押上囚车。经学校师生多方营救获释,却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4月19日上午逝世,时年21岁。

1950年清明,南京大学师生将成贻宾烈士遗体迁葬于南京雨花台,并将其血衣保存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中。

金德勇

    金德勇(1963~1985年),宝应水泗乡钱家沟人,高中毕业。198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某师(甲)一团硬骨头六连突击队员之一。金德勇刻苦学习军事技术,多次受到表扬。1985年1月17日他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强占二号无名高地中,3次冒着猛烈的炮火,冲向暗堡,终于用火箭弹摧毁两个火力点。他双臂受伤。连队党组织准备吸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递给他一份入党志愿书,他说:“我决心经受更严峻的考验,入党志愿书等打完仗再填。”是年3月8日,进攻小尖山的战斗序幕揭开后,金德勇发射第一枚火箭弹,即消灭两名越军。山头上越军用火力封锁道路,金德勇在冲峰中右臂被炸断,即用左臂挟起两发火箭弹冲上山顶。火箭弹引信失灵,他即捡起越军丢下的机枪消灭3个反扑的越军。在小尖山左侧还有一个暗堡,机枪正疯狂地扫射。他不顾一切爬到火力点旁,把火箭弹重新装上引信,投入射击孔内。轰然一声巨响,火力点被炸毁,金德勇同时亦献出了生命。战后,战友从他的衣袋中发现那份未及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已沾满鲜血。连队党组织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军部给他追记二等功,并受到中央军委表彰。

艺苑大师

“画坛巨匠”陶成

陶成(生卒年月不详),字孟学(一作懋学),后更敬学,宝应县城人,明成化七年(1471年)举人。陶成博学多才,工诗及篆隶书法,尤擅长丹青,自号“云湖仙人”。明成化弘治年间,士大夫尤尊礼学,陶成鄙之。一次,陶成偕同朱应登赴京会试。抵京时,离考期还有5天,他得知张家湾一家有丁香含苞待放,便欣然乘车前往观赏,流连忘返,竟放弃考试。朱应登考中后,陶成画丁香一幅相赠。一次他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经居庸,走上谷,入云中,考察边地山川形势,研究攻防得失,访问退役老兵,搜集在战斗中可歌可泣的事迹,以激励军民,巩固边防。可是陶成的用心,并没有被一些士大夫所理解,反而把他视为“怪异”。陶成在灰心之余,放浪形骸,寄情书画。他作山水花鸟,或作人物,均气韵飘逸,意境悠远,被尊为画坛巨匠。明文学家鉴赏家李开先说:“云湖画如富春先生,云白山青,悠然野趣。”陶成与明初浙派创始人戴进及其以后的江夏派之首吴伟并驾齐驱。人得其画,奉若拱璧。徐邦达主编的《中国绘画史图录》载有陶成的《云中送别图卷》,人物形神兼备,衣纹线条流畅,款曰“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夏五月望后四日也”,钤“云湖仙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另所著《北观》已失,仅存序。

诗书“双绝”朱曰藩

朱曰藩(1501~1561年),字子价,号射陂,宝应县城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县)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礼部郎中、九江知府。朱曰藩任乌程县令时,体恤黎民疾苦,严惩贪官污吏,编审里役,革除积弊,百姓称呼他为“真父母”。他禀性风雅,曾参与工部尚书刘麟“岘山诗社”活动,或即席赋诗,或临窗挥毫,一时传为佳话。其诗词翰墨被誉为“双绝”,登门相求者络绎不绝。在就任九江知府时,他还整修了濂溪书院,供诸生攻读经史。他潜心研究内典,纂注六经,惜多失传。所撰《山带阁集》33集,被收入《四库全书》。还著有《池上篇》、《理学纂要》、《律细》等。

京剧鼻祖高朗亭

高朗亭(1774~1827年),艺名月官,清徽调演员,演花旦,以演《傻子成亲》一剧著名。祖籍宝应,住县城北门外安徽会馆附近。他生性聪慧,扬州三庆班班主收他为艺徒,曾到杭州、扬州等地演出。17岁于徽班扬州三庆班领衔主演,30岁始任该班班主。善南北曲(昆曲),兼工小调。清小铁笛道人说,高朗亭“二黄之耆宿也,体干丰厚,颜色老苍,一上氍毹,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态,几入化境”。清高宗弘历曾多次观看高朗亭演出,对他的演技备加赞赏。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弘历80寿辰,征调三庆班进京献艺,轰动京师。嗣后,扬州的四喜、春台、和春与三庆四大徽班经常会演于北京的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和庆乐园等著名戏园,而高朗亭之三庆班始终居于领衔地位,誉为“京都第一”。高朗亭38岁时被清廷内务府委为“精忠庙”会首,负责解决伶界纠纷,筹建梨园公益事业。道光七年(1827年),与春台班班主陈孔燕、程御铨一起,主持重修北京崇文门外的安庆义园。高朗亭大半生是在北京度过的,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正是京剧孕育形成的时期。他从汉剧、秦腔、楚腔、昆剧等剧种及民歌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徽剧的表演形式和声调唱腔,培养了陈喜官、邱玉官、苏小三、双风官、沈霞官和沈翠林等著名旦角,为促进徽剧向京剧演变作出了贡献。京剧大师梅兰芳对其历史功绩作了充分肯定,他说:“京剧能发展到今天的地位,由于四大徽班的创业者的几位领导人(编者注:高良亭、程长庚等)不断艰苦奋斗与互助,奠定了百年基础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梅兰芳文集》)

革命诗人周实

周实(1885~1911年),字实丹,号无尽,宝应曹甸人,髫年之后,举家从宝应塔儿头迁至淮安车桥。其父辈周鸿磐住塔儿头时中举,周鸿仪撰《玲珑馆诗集》(刊印本),周鸿莱诗文应酬频频。周实由车桥往来城镇,交际亦甚广。有一年,周实与杨雨亭、陈海门、周啸山(驸马营人)同游曹甸之毗卢寺,酒后纵情赋诗,索同人唱和,其中五言是:“横览五洲事,相期千载名。佛舍谁知已,雄鸡试一鸣。”七言是:“此去黄金谁筑台,狂歌狂哭风云哀。江南江北好山水,忍对新亭酒一杯。”(《将由甸乡之金陵赋此志别》)出示同人。同人惊语,不敢唱和。事后,周实赴试南闱,文章得意,已被试官录取,但主试者与阅卷人共议名额时,周却被黜,而录取了戚姓。周实详其情后,立即写《上陈伯陶书》一文,进行争辩,却不了了之。进步文学团体南社成立时,周实欣然加入,与柳亚子、高旭等人交往甚密,被称为“社中眉目”。周实还邀阮式共创淮南社,为南社作桴鼓之应。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周实应柳亚子先生之召,赴沪共商江苏革命大计,并按照柳的建议,返回淮安与阮式商讨“保淮之策”,组织旅宁、旅沪回淮学生及城中学生八九十人,成立学生队,周、阮二人分任正副队长(后改为巡逻部,分任正副部长)。学生队荷枪实弹,日夜巡逻守护危城,侦查奸宄,并积极策划光复山阳(淮安)。不料竟因此遭清山阳县令姚荣泽的屠戮,成为当时南社投笔从戎、献身革命的先驱。同仁周人菊昭示天下,为其伸冤,开编辑刊印其遗著《无尽庵集》,问诸后世。周人菊说:“余与烈士幼同里,长同学校,交最久,而知烈士最初。光复山阳时,余任巡逻部庶务之职,目睹烈士筹画捍御之劳及罗冤之惨,因述之于此,附于烈士遗集后,俾读烈士遗集者,知烈士之奇功奇冤焉。”(《无尽庵集·周烈士就义始末》)孙中山赠挽联云:“喋血于孔子庙中,吾道将衰,周公不梦;阴灵维淮安城上,穷途痛哭,阮籍奚归?”周实主张“诗歌贵因时立言”,严斥“守宗派,谋格律,重声调,日役役于揣摩盗窃之中”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他的诗奔放雄劲,慷慨激昂,充满冲破封建罗网和革命救国的激情。他的《拟决绝词》充分表现了革命志士准备为革命牺牲的决心。他的诗语言自然明丽,形式题材亦变化多样,受到柳亚子、游国恩等人的推崇。《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人主编)第四册载有传略。《曹甸志·艺文志》(郝树著)载其诗词数则。

雕刻艺人陈青槐

陈青槐(1903~1939年),宝应射阳湖镇新陈村人,幼时酷爱绘画雕刻,由于家贫,未能就学。15岁随父弄船去如皋卖蒲。船到如皋时,一尊木雕送子观音像已雕刻成功,且雕工精细,富有灵气,受到邻里叔伯的夸奖。18岁当瓦工,跟师傅走南闯北。由于工艺出众,受到雇主欢迎,不久即成为领凿师傅。他擅长砖雕石刻,常为人雕刻门楼花砖。砖雕“八仙过海”、“二龙戏珠”、“嫦娥奔月”,石刻“凤戏牡丹”、“刘海戏金蟾”等,乡亲视为至宝,有些砖雕至今还被珍藏着。

书画大家陈务人

陈务人(1870~1947年),字员庄,宝应县城人,清末廪生,书画家。陈务人初学工笔,后改练泼笔,在水法上见功夫。他曾在镇江金融巨头许某家任家庭教师。许家藏有珍本秘籍,兼及历代碑帖字画。他在教学之余,借机临摹,苦练技艺。他擅长花卉翎毛,于淡泊中见雄浑,亦工书法行草,笔力遒劲洒脱。一次,苏州金融界汪某慕名至镇江,请作墨荷一幅。画面湿润空,翠荷数支,疏密有致,气息清新。汪爱不释手,特邀苏州名流共赏佳作。从此陈声名大振,书画作品不胫而走,风行于苏州、无锡、镇江等地。他有三幅画在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获奖,其中一幅后被日本一收藏家高价买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上海画集》亦收有他的作品。陈务人长期寓居镇江,借庵堂作画室,以卖画为生。晚年返回宝应,住状元桥西首。一天清晨,偶遇伪军遛马,被撞伤,导致肢体瘫痪,辗转床褥,直至谢世。

时代精英

卢之超

卢之超1933年生,江苏宝应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员。1959年毕业于中办民大学哲学系。历任南京《教学与生活》杂志编辑,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辅导员,《红旗》杂志编辑,国务院财贸小组处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政治组组长、副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局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研究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著有论文集《冷静下来的思索》、《实地上的足迹》等。

马俊如

马俊如1934年生,江苏宝应人。1950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后转入北京大学。夫人黄碧莲,育有三子。历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技术员、工程师。1988年9月任科委基础研究高技术司司长。1991年7月任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局长,兼中国国际人材交流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科技大学高技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相重扬

相重扬1927年生,江苏宝应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系。历任金陵大学、南京农学院助教,农业部教育局处长、副局长,农牧渔业部教育局处长、副局长,农牧渔业部教育局局长、外事司司长、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

吴于廑

吴于廑(1913—1993) 中国当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世界史专家。1913年4月生于江苏宝应.193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后赴美国留学,1944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武汉大学担任教学工作,为了更广泛地向青年人介绍人类文明,他撰写了《古代的希腊与罗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出版)。不久,吴于廑又承担编写高等学校历史专业世界通史教科书的任务,和周一良一起共同主编了多卷本的《世界通史》,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阐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规律,吴于廑还主编了配合教学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从1962年起到1974年,曾多次再版。

     1962年,吴于廑主编《外国史学名著选》,选译上自希腊古典时代,下迄十九世纪西方史学名著,并附加著者简介和典故、制度、人物注释,力求使读者更快更好地学习掌握西方优秀史学遗产。

    吴于廑还致力于世界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发表了《从中世纪前期西欧的法律和君权说到日耳曼马克公社的残存》和《吉本的历史批判与理性主义思潮》等文章。1983年在《世界历史》第1期上发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论文,从宏观出发,提出了对世界历史再认识的必要性,论证了亚欧大陆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形成以及前者对后者三次大冲击的意义与影响。1984年,在《历史研究》上发表另一篇力作《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论述西欧社会从农本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1987年,在《世界历史》上发表《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一文,阐述了农耕世界在孕育工业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近代工业世界在农耕世界的成长历程等。15、16世纪是人类历史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此时开始了农本经济向商品经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人类社会从分散、孤立、闭塞的原始状况向整体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二个世纪所发生的历史,吴于廑主编了《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从整体角度探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东西方农本经济的特点、发展状况、国家政策、航海贸易等当时国内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域。

    建国以来,我国世界史学科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体系和观念仍然停滞在各国、各地区历史的简单相加,缺乏整体性和内在联系,为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吴于廑作了不懈的努力,不仅在多种场合一再强调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宏观性,而且在实际研究中力求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世界史,为此付出艰苦努力,主编了体现这种新思想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专著,指出应当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摆脱孤立、封闭、保守的状况,重新认识世界历史,从全球整体角度观察和思考世界历史和现实,从而作出正确抉择。

    吴于廑现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上古及中古史两个学会名誉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评论组成员。吴于廑的主要著作有:《古代的希腊与罗马》、《世界通史》(合作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主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朱祖延

朱祖延1922年生,江苏宝应人。著名辞书学家、文献学家。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是大学者汪辟疆、殷孟伦等先生的高足。历任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为人谦和持重,为学博雅通识,在辞书编纂和古典文献学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

     朱先生自1975年担任《汉语大字典》副主编以来,主要学术精力都投入到了我国的辞书事业中,迄今已逾三十个春秋。一生主持国家大型文化建设工程多项,精研苍雅,著书满家,其中辞书类著作主要有:《汉语大字典》,获首届“国家图书奖”及1987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尔雅诂林》,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汉语成语大词典》,1986年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汉语成语辞海》,2001年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03年获“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引用语辞典》,获首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引用语大辞典》,获首届“湖北图书奖”等。所编辞书全部获奖,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所带领的湖北大学古籍所,目前在“成语词典”编纂和“引用语词典”编纂方面已形成鲜明特色。  

    现在,朱先生正以八十多岁高龄,拖病弱之躯,主编《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 

刘景伊

刘景伊教授,知名机电工程专家。江苏宝应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1947年留学美国。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机工程学院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历任沪江大学副教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系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无线电工程和统计无线电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编有《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初步》等。

姜福安

姜福安1939年12月生,江苏宝应人。任生产大队副大队长。1958年入伍,历任通讯员、坑道工,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师团作训参谋、副团长、副师长、师长,陆军第31集团军副军长。1993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传奇英雄—华克之 

    华克之(1902-1998),震惊世界的“刺汪事件”的组织指挥者, 我党隐蔽战线的杰出战士。华克之早年深受一些著名共产党人影响,从事进步活动,经潘汉年、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克之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亲自派遣,在廖承志、潘汉年领导下,长期在上海、香港从事秘密联络工作,周旋于日、美、英和汪伪国民党的高门大宅,出生入死,多次完成艰险使命,受到党中央嘉奖和高度评价。 

李炳才

李炳才1945年生,江苏宝应人,历任中共扬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2006年7月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

钱旭红 

钱旭红男,1962年生于江苏宝应。1978.9进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系,1982.7获学士学位,1982.9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研究生,1985.4获硕士学位,1988.7华东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8-1990.8美国德克萨斯州拉玛尔大学博士后;1990.9-1991.12德国巴伐利亚州维尔兹堡大学洪堡基金(AvH)博士后;1999.10—1999.12日本姬路工业大学客座教授。1988-1992.4华东理工大学讲师;1992.8-1994.7副教授;1994.8-至今,教授;1995.12博士生导师; 1986-1987;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党总支副书记;1992.8-1995.4先后任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学科主任、药物化工研究所所长;1995.5-7,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员;1995.9-1996.2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1996.3-2000.10任副校长;2000.9-2004.6,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1- 上海市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2003.3- 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上海) 主任(兼)。2004.7-,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1999第六届上海十大科技精英;2001年大连市优秀专家;1992霍英东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类);1995全国优秀教师;1996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8 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1998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8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2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3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此外,2003-,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 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届有机化学评议组委员,2000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1-,中国化工学会农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化学通报等编委,在JACS, ChemCommun.等SCI国际学报发表论文近数十篇。专利十数项。  

    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光生物及光医药、仿生及绿色农药。在光生物及光医药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有:超敏及客体(过渡有毒重金属)专一性识别的荧光分子探针、性能独特的含硫杂环光敏核酸切断剂及高效选择性抗癌化合物、新型核酸测序荧光标记物等生物合理分子设计、制备合成、生物或细胞应用、构效关系。  

    在仿生及绿色农药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基于化学生物信息学的农药分子活性构象推测及合成子活性贡献分析;恶唑杂环类昆虫生长与行为调节剂、杂环类植物细胞激活剂等生物合理分子设计、制备合成、生物或细胞应用、构效关系。

卢彦

卢彦男,1963年03月生于江苏宝应,中共党员,博士。历任北京商学院商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流通研究室主任、北京市物价局副局长、北京市商委副主任、北京市东城区区长,2006年07月起任北京市商务局局长。

范承祚

范承祚江苏宝应人。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肄业。1957年毕业于阿尔巴尼亚地拉那文科学院。同年回国。历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科员、副处长,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三等秘书、参赞,驻希腊大使馆参赞,驻阿尔巴尼亚大使

 赵振宇

赵振宇我国前驻牙买加大使馆大使,江苏宝应人,1968年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他和学友们一道被派往安徽霍丘县城西湖农场参加劳动。1970年5月,赵振宇以杰出的表现被选调到外交部工作。进入外交部后,他先后被分派到瑞典驻华大使馆任翻译,调任外交部翻译服务局队长、支部书记,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加拿大处处长、党组成员。1981年,赵振宇首次奉调出国工作。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成了他在国外工作的第一站。职务从二等秘书到一等秘书,再到参赞。十年后,他又被调往多伦多总领馆任总领事。1995年,他再次被调回加拿大大使馆,改任大使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政务参赞。1999年被任命赵振宇为我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特命全权大使,兼任大使馆馆长。 2000年6月5日凌晨,尚未与我国建交的所罗门群岛发生军事政变,居住在该国的300多位华人华侨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我国政府果断作出决定,指派中远公司“部田江河”号货轮与赵大使取得联系,从新西兰驶向所罗门群岛接侨。通过赵振宇的紧急交涉和努力,巴新政府打破外交常规,同意签发300多人时效7天的过境签证。紧接着,赵振宇又照会所罗门驻巴新高级专署,要求对方支持我方撤侨行动。为确保撤侨行动万无一失,赵大使直接拨打了所罗门号称“马莱塔之鹰”的叛军头目家里的电话,要求其务必保证我方侨民及船民的人身安全。经过多次紧张交涉,15日午夜,载着侨民的“部田江河”号终于安全抵达巴新港口。 

    2004年4月,赵振宇被任命为我国驻牙买加特命全权大使、党委书记。2006年11月卸任回国。

相小青

相小青男,汉族,1943年12月生,江苏宝应人,民进成员,1960年8月参加工作,贵州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现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民进贵州省委主委、民进中央常委。

    1960年8月-1963年8月贵州省冶金工业学校教师,贵州汞矿子弟中学教师。1963年8月-1968年8月贵州大学数学系学习。1968年8月-1970年4月解放军7578部队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4月-1978年10月贵州省册亨县冗渡中学教师。1978年10月-1981年3月贵州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3月-1995年5月贵州大学数学系教师,校务处副处长,计财处副处长、处长。1995年5月-1997年4月贵州省监察厅副厅长,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1997年4月-1998年1月民进贵州省委主委。1998年1月-2003年1月民进贵州省委主委、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中央常委,贵州省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1月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民进贵州省委主委、民进中央常委。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新生

刘新生大使1937年生,江苏宝应人,1962年在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印尼语系。

1962-64 在印尼大学进修。1964-67 在驻印尼使馆工作。1973-78 在外交部领事司、信使队、亚洲司工作。1978-83在驻印度使馆工作。1983-86外交部亚洲司副处长。1986-89驻菲律宾使馆一秘。1989-90亚洲司处长。1990-92驻印尼使馆参赞。 1993-98驻文莱使馆大使。

 周文彰

周文彰男,1953年8月生,汉族,江苏宝应人,研究生学历,哲学博士学位,研究员,1970年10月参加工作,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任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现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1970.10 - 1973.10 江苏宝应县双闸小学教师。 1973.10 - 1975.08 江苏扬州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学习。1975.08 - 1978.03 江苏扬州师范学校政治教研室副主任。1978.03 - 1982.01 江苏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01 - 1985.09 江苏南京建筑工程学院马列教研室助教。(其间:1984.09-1985.07 在南京大学哲学助教进修班进修研究生课程)。1985.09 - 1988.0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1988.07 - 1989.05 江苏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1989.05 - 1996.01 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文化处副处长、处长。1996.01 - 1998.07 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其间:1997.09-1998.07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1998.07 - 2000.01 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2000.01 - 2000.09 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2000.09 - 2002.07 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海南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2002.07 - 2002.09 海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2002.09 - 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何权

何权现任江苏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男,1952年12月生,汉族,江苏宝应人,大学普通班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197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3月参加工作。 

1969年3月,江苏生产建设兵团营部书记员、兵团政治部宣传处干事;1975年9月,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78年9月,省经委、省计经委办公室秘书;1984年3月,省计经委办公室副主任; 1984年10月,省委研究室经济工作研究处副处长;1985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处副处级秘书、省政府党组秘书(副处级);1987年7月,省政府党组秘书(正处级);1992年10月,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1994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1996年1月省政府副秘书长(1998年5月至2000年10月,南京师范大学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班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9年11月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主任;2001年5月,徐州市委书记;2003年2月起,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

出处:宝应县档案网
上一篇: 革命英烈
下一篇: 没有了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宝应大道88号   宝应县档案馆(中共宝应县委党史编修中心) 2011 版权所有  
办公室电话:0514-88284135    传真:0514-88288823     电子信箱:bydaj@163.com   苏ICP备15035976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021号